
在场地布局设计上,标准客房楼体与别墅分别位于老糖厂两翼, 使得老糖厂和工业桁架在最终的布局中占据整个酒店建筑群的中心轴线位置。景观化的消防水池映射出老厂房的倒影,进一步强调出老糖厂的某种纪念性。在建筑材料方面,建筑师试图在寻找一种新与老之间的含蓄的连续性,而非简单的复制与模仿:采用了混凝土“回”字型砌块与当地石块的混砌方式,这种复合立面材料在材质肌理和垒砌逻辑上与老建筑的青砖保持一致,但当代的构造技术使其呈现出更为灵动、通透的视觉效果,同时提升了建筑的通风、采光性能。新建筑外形简单,尽量克制,以避免过于外显的表现力对老建筑造成的干扰。同时,新建体量被严格控制低于老厂房,并沿用老糖厂的坡屋顶形式与屋顶角度,继而使新、老建筑在同一个秩序中演进、更迭。


基地南侧临江,北侧是繁忙的省道,四周群山以近乎垂直于地面的角度拔地而起。他们选择了水平横向的长方体作为新建筑主体的外形,希望人工化的水平几何体量和自然的山体形成相互衬托的关系。此外,公共步道系统也是喀斯特地貌地区凹进山体的栈道和溶洞几何化、空间化之后的结果。


曲得合韵,老房子体验,新房子舒适。当然这更是在强调历史客房有种更深刻的体验,有着特定位置的悬窗和风景,有特殊营造出的气质和感情。新建筑中的房间内饰很柔和,整个空间气质很细腻温软,有种轻松爽朗的少女感。洗手间的浴缸有一面石头的墙,那些被切成不规则形状后再砌成的当地毛石,除了功用外还体现着度假性。床头有桂林山水图样的浮雕,很接地气。这种装饰性的渗透需要设计把控,不能少不能散,还不能腻。


糖舍里的材料很多都有生命。这种原生材料,会慢慢随着时间和空气慢慢变老,会有包浆,使得整个酒店也会慢慢地有了沉淀感。空间里的旧物,代表着历史、文化积累与雅致,在糖舍中则对应为手工打磨后的旧地板,拼接出的门面板等。设计过程中特意保留的工业感,使得空间里留有拙性,不过于精致。


































